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58篇
  免费   434篇
  国内免费   725篇
林业   789篇
农学   632篇
基础科学   494篇
  1978篇
综合类   4424篇
农作物   324篇
水产渔业   443篇
畜牧兽医   753篇
园艺   250篇
植物保护   330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179篇
  2021年   194篇
  2020年   237篇
  2019年   254篇
  2018年   186篇
  2017年   450篇
  2016年   474篇
  2015年   445篇
  2014年   473篇
  2013年   650篇
  2012年   752篇
  2011年   807篇
  2010年   679篇
  2009年   634篇
  2008年   570篇
  2007年   634篇
  2006年   531篇
  2005年   340篇
  2004年   260篇
  2003年   211篇
  2002年   174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107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51.
为了解毒死蜱对桔小实蝇体内代谢酶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毒死蜱对桔小实蝇敏感种群进行连续处理,测定其体内的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结果表明:随着毒死蜱浓度的增加,桔小实蝇的敏感性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体内的CarE活性得到显著提升(F=43.21,p=0.024),抗性倍数为1.74,GSTs活性也显著上升(F=47.73,p=0.018),抗性倍数为1.98,但对CAT、POD的提升作用较小,表明毒死蜱对桔小实蝇体内的CarE、GSTs活力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究黄麻土工布覆盖条件下花岗岩红壤表土坡面侵蚀特性,为花岗岩红壤区坡面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在2个坡度(5°和15°坡度)、3种密度(无覆盖,6 cm×6 cm及3 cm×3 cm网格)的黄麻土工布覆盖条件下,研究极端降雨条件下(90 mm/h)花岗岩红壤表土的坡面侵蚀特性,并观测径流系数、土壤侵蚀速率、泥沙颗粒变化规律及富集率等指标。[结果]坡面径流随降雨历时增加而增加,土壤侵蚀速率则相反,表明侵蚀过程是一个分离受限的过程。和对照组相比,黄麻土工布覆盖在不同试验条件下都具有明显的减流减沙作用。另外,由侵蚀泥沙的粒径分选规律可知,坡面土壤中的黏粒和粉粒大小的颗粒倾向于被优先选择性搬运,其结果致使坡面石英粗颗粒富集,在缓坡(5°)与高密度黄麻土工布覆盖条件下(3 cm×3 cm网格)尤为突出。坡面石英粗颗粒随降雨历时增加不断富集进一步增加了原位坡面的侵蚀抗性,产生了土壤侵蚀速率随降雨历时不断降低的现象。[结论]高密度黄麻土工布的覆盖能够有效地减流减沙,增加原位坡面抗蚀性,是一种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在今后的土壤侵蚀防治和劣地恢复工作中应该被重视。  相似文献   
53.
土地开发整理前期地形图测绘调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田茂强  杨宝佳  方广贺  杨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946-16947
通过对重庆市彭水县高谷镇共和村土地开发整理测绘项目的实地调研分析,对该项目进行了归纳总结,介绍项目的测绘技术和流程,旨在为今后推进农村土地开发整理测绘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4.
明确了构建地票交易二级市场的思路,设定了构建地票交易二级市场应首先明确市场主体、客体、交易场所、交易方式、交易流程及规则等市场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票交易二级市场的开放步骤,最后对市场的监管机制进行了设计,以确保地票交易二级市场的平稳、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55.
56.
骆漫  杨康  韦小丽 《经济林研究》2020,38(1):231-236
【目的】为了筛选出适于榉树容器苗生长的最佳基质配比,以提高榉树容器苗的培育质量。【方法】以泥炭土、珍珠岩、蛭石、锯木屑和腐殖土5种材料为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成6种基质,以此6种配方基质为供试的育苗基质(其处理编号分别为T1、T2、T3、T4、T5、T6),选择10 cm×5 cm×5 cm的无纺布袋作为育苗容器,进行了榉树容器育苗试验。测定了榉树容器苗的出苗率、形态指标、生物量及生理指标等19个指标,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以不同配方基质培育的容器苗的苗木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6种基质处理的出苗率从大到小依次为T3>T5>T1>T2>T6>T4,其中T3基质处理的出苗率最高,T4基质处理的出苗率最低,T3基质处理的出苗率是T4基质处理的出苗率的3.47倍;T1基质处理的苗高、地径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基质处理的,T2基质处理的叶片数显著高于除T1和T5外的其他基质处理的。T2基质处理的侧枝数显著高于其他基质处理的,不同基质处理间容器苗的高径比、侧根数、主根长均无显著差异;T1基质处理的茎干质量、根干质量、苗木干质量及其质量指数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基质处理的,不同基质处理间容器苗的茎根比无显著差异;T1基质处理的根系活力强度和叶绿素a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除T2外的其他基质处理的,T2基质处理的叶绿素总量极显著高于除T1外的其他基质处理的,不同基质处理间容器苗的叶绿素b、叶绿素a/b之值均无显著差异,T4基质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最低,极显著低于其他基质处理的。【结论】采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出:以T1基质(其配比为:腐殖土∶泥炭土∶珍珠岩=2∶1∶1)培育的榉树容器苗其质量最好,这种配方基质是榉树容器苗的最佳育苗基质。  相似文献   
57.
分析了农村土地价值的影响因素,并从提高土地收入保障角度寻求提高土地价值的途径和方法。结果表明:农村土地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土地产生的直接收益,还表现在土地为农民带来的间接收益,包括土地的交换价值和潜在的发展价值。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土地经营形式多元化、种植结构调整、农民组织的重构来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可以增加土地价值,使土地从生存保障发展为投资保障,从而提高农村土地的价值。  相似文献   
58.
沈晓明  赵晓露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7):139-140,157
在分析昌吉市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和动态变化的基础上,讨论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指出昌吉市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突出的人地矛盾,并提出改善其对环境影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9.
宋琦  李林  吴姝  魏新华 《农机化研究》2017,(10):156-162
为研究如何在有限的充电电压下获得良好的雾滴荷电效果,首先建立了雾滴荷电过程的等效模型,对影响雾滴荷电效果的关键性参数进行理论推导;然后采取圆环形和仿形两种电极形式,取3个高压电极的关键性技术参数,设计4种不同的高压电极方案;最后配合2、2.5mm两种不同的绝缘层厚度,为雾锥角为80°的空心圆锥雾喷头TR 80-04设计了8种不同的高压静电罩,用网状目标法与法拉第筒法结合的荷质比测量系统对其荷电比进行测量,以荷质比评价其荷电效果的优劣。结果证明: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达到了良好的一致性,仿形电极的荷电效果明显优于圆环形电极,且电极宽度、电极中心到喷口的轴向距离与雾滴荷质比正相关,为高压静电罩的合理设计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60.
Land use practices alter the biomass and structure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However, the impact of land management intensity on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i.e. richness and evenness) and consequences for functioning is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Here, we addressed this question by coupling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bial diversity with measurements of carbon (C) mineralization in soils obtained from three locations across Europe, each representing a gradient of land management intensity under different soil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Bacterial and fungal diversity we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throughput sequencing of ribosomal genes. Carbon cycling activities (i.e., mineralization of autochthonous soil organic matter, mineralization of allochthonous plant residues) were measured by quantifying 12C- and 13C-CO2 release after soils had been amended, or not, with 13C-labelled wheat residues. Variation partitioning analysis was used to rank biological and physicochemical soil parameters according to their relative contribution to these activities. Across all three locations, microbial diversity was greatest at intermediate levels of land use intensity, indicating that optimal management of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might not be achieved under the least intensive agriculture. Microbial richness was the best predictor of the C-cycling activities, with bacterial and fungal richness explaining 32.2 and 17% of the intensity of autochthonous soil organic matter mineralization; and fungal richness explaining 77% of the intensity of wheat residues mineralization. Altogether, our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 that there is scope for improvement in soil management to enhance microbial biodiversity and optimize C transformations mediated by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s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